首页 > 常识 >

庄严的意思是什么(“庄严”的来历)

2024-11-17 08:36:59


在古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话或书写时,凡遇到帝王、圣贤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这种习俗称“避讳”。避讳分家讳、圣讳、官讳、国讳。一点儿也不能冒犯的是“国讳”。主要是避讳皇帝本人的名字,进而还要避讳皇后及皇帝父母及祖父母的名字,推而广之,就连皇帝前几代的年号、帝后的谥号都要避讳。这种避讳称“国讳”,凡碰到与其名字相同的人名、事物名都得更改回避,违者有杀头之罪。

为了避讳,就必须找与这个字的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年代久了,这两个字相互交替使用,后来又串在一起,成了个词组。如汉高祖刘邦讳“邦”字,凡用“邦”字时就改用“国”字,后来就有“邦国”一词。这个词在汉朝以后,凡皇帝赐予的封地都称“邦国”。民间俗称“封邦建国”。在现代汉语中,对古希腊时期的城市国家也称为“邦国”,意为“城邦国家”。

汉武帝刘彻讳“彻”字,就用与“彻”相近的“通”字代替,故有“通彻”一词,表示通晓、贯通。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也讳“民”字,就用“代”字来代替“世”字,故有“世代”一词。用“人”字代替“民”字,故有“人民”一词。唐高宗李治讳“治”,就用与“治”相近的“理”字代替,故有“治理”一词。

为了避讳,古代帝王及大臣们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或改用形近字,或改用同义字,或改用同音字。东汉第二任皇帝名叫刘庄。这是位很讲究避讳的人。大臣们为了迎合他的要求,不仅在当朝不许用“庄”字,就连前朝旧书中的“庄”字都要改掉。找来找去,与“庄”字本义相近的字是“严”字。所以凡遇“庄”字,一律改为“严”字。时间久了,二字混用,便有了“庄严”一词。

但也有人对以上几个词的形成之说并不认同。他们认为,组词的方式和形成的原因很多,并不一定是因为避讳而形成的,不能一概而认,切不可牵强附会。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