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塑料花友谊什么意思(“塑料友谊”鉴定指南)

2024-10-04 09:06:32

刷知乎时,一位网友的吐槽引发众人围观:


“我有一位闺蜜,和我聊天聊天长期走神,前言不搭后语,总是忽略我的感受以及说过的话、在意的事。出去玩呢,就不停让我给她拍照,拍完也不怎么聊天,只顾着她自己修图。一次在星级酒店喝下午茶,嫌我拍的照片不好看,大庭广众之下破口骂我,一直没道歉。”


网络上有一个词语 “塑料花友情”,用在这里蛮贴切的。


塑料花友情,用来形容人之虚假的、表面的、肤浅的情谊。这种关系,表面上双方热情似火,实际材质廉价。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友情,建议你:


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赶紧“抛”,月抛、季抛、年抛都可以。

几种塑料友情



在亲密关系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


它远不如伴侣、亲子的关系那样紧密,也不同于亲情的血缘关系,而且选择朋友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友情缺乏正式的结构、严格的承诺和约束力。


因而很多人无法鉴别一段友情的好坏。


其实判断一段关系好坏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看个人感受。


俯视视角下的塑料友情,会给人不舒服的感受。


尽管这些感受的依据未必是真的,但我们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存在。


下面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令人窒息的塑料式友情模式。




(1)炫耀式友谊


知乎网友@火焰葫芦:


我跟大学最好的朋友,曾经形影不离,畅谈未来。毕业后,我们之间友谊氛围开始发生变化:她开始跟我分享她的战绩,她在公司里多受欢迎,她又拿了奖金,新交的男友年薪几十万……于是,我开始慢慢地不想跟她联系。


炫耀式友谊,是想通过他人的认同来建立自我价值。


虽然在心理学中,友情之间也存在微妙的“同辈竞争”,但友情中的一方如果总是不考虑另一方的感受,就会让友情变味儿。


炫耀的一方,无法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建立真正的自我价值感,而另一方,则会产生“对方高人一等,而我没有价值”等不舒服的感觉。




(2)扶贫式友谊

知乎网友@匿名:


小时候家里穷,高中同桌小李是我唯一的好朋友,但她对我的一系列关心总让人觉得像吞了苍蝇一样,看我用老年机,她会说“我爷爷都不用老年机了,送你一台新的吧”,看我偶然穿了一件新衣服,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嚷嚷,还说要把她的旧衣服送我,在食堂吃饭,问我怎么老吃那几样,是不是伙食费不够啊,还说要请我吃......


扶贫式友情中,一方喜欢打着“关心”的旗号来做一些慈善之举。


这类人缺乏同理心,TA们的目的并不是真心想帮助你。TA们对别人的痛苦常常无动于衷,无法感同身受,因而总会将话题转到自己身上。


也许友谊中的另一方并不觉得“穷”是多么羞耻的事,但另一方过分的关心,通过一些提示暗示,总会让人自尊受损。




(3)贬低式友谊

微博网友@虚竹子


我有一个闺蜜,高中同学,但我只要和她在一起,我就会觉得很差劲。她会旁若无人地指出我的毛病,比如贬低我没胸没屁股,穿衣服一点不好看,吐槽我皮肤不好,又长痘又有黑头......虽然她说的也是事实,但总让人不舒服。还有每次找她倾诉,她总是否定我的感受,话题再次回到她身上......


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当人能感觉到“与这个人一起可以无拘无束”时,才能体会到爱。


在良好的友谊中,处于深交的人,也会有这种玩笑式的吐槽,但是双方都是很惬意的。


贬低式友谊中,其实是一种剥夺性的关系。


这类朋友没有付出的能力,只会不停地索取,TA需要通过让对方自尊受损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的价值。

自恋者的关系操纵游戏



(1)友情的本质


心理学家定义,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必须共同维系。本质上来说,友谊是一种寻求利益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的人际关系,能够帮我们获得某种奖赏。


所以,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把对自我的执着 (self-interest) 转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


虽然友谊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也有共同的成分,比如尊重、信任、社会支持(包含4种:情感、身体、物质、建议)、回应等。


很显然,俯视视角的塑料友情不满足上面的成分。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塑料友谊仅处于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而良好的关系则在第四层级的“尊重需求”。


高级的友情,有着可靠的默契和安全感,不会通过打压、贬低、炫耀的方式来从朋友获取价值感,也不会因为偶尔的不回应就失去信心、安全,产生怀疑和猜忌。




(2)自恋者的操纵游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曾依据自己与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我不好——你好:“自卑者模式”;

我不好——你也不好:“反社会模式”;

我好——你不好:“自负者模式”;

我好——你也好:“阳光模式”;


俯视视角的友谊,就是在玩“我好,你不好”的游戏。自视清高的一方,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从而寻求自己的价值。


这是一种自恋人格。


“自恋”的概念来源于古希腊的“narcissus”(水仙)神话,指具备膨胀的自我观点、功能失调的人际关系以及牺牲他人以增强自己这三种特点的人格特质。


自恋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恋的成分,只是多少不同而已。拥有健康的自恋的人很有个人魅力,TA会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TA的自恋会形成一个温暖而强大的引力场,吸引别人对TA关注。


而不健康的自恋,是一个人的需求大于TA的实际能力,TA经常处于不满足的状态,自恋的底色是自卑。


因为内在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所以需要通过外界证明自己。


但这种游戏常常会破坏自恋者脆弱的自尊心理,一旦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比TA好,那么TA就会感到自我价值的不存在。


心理学家研究,自恋人格源自人际关系受损的童年教育。


TA们小时候受到抚养TA们成长的父母方式的深刻影响,典型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 从父母或抚养着那里学习操纵行为;
  • 别家人过分表扬、赞赏或纵容,却没有反馈或健康的批评;
  • 父母一方溺爱,一方批评;


自恋者利用操控性来夺回对自己感觉不足的控制,并在生活中保持对他人的个人利益,这是TA们关系价值观的来源。


在这种友情中怎么办



如果你也在关系中遇到了这种塑料友谊,该怎么做呢?


(1)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何分清课题是属于自己还是对方?


标准是:只要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就行。


比如朋友对你打压式关心。


你的课题是要不要接受这个,接受了,你不开心,你就要承担不开心的后果;不接受,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都是你的课题。


至于对方是不是“出于关心的角度”对待你,还有你担心对方“因为你的处理方式认为你不近人情”,那是对方的课题。


冯唐曾经说过,世间万物,归根结底是两件事,一件是 “关我屁事”,一件是 “关你屁事”。


这句话本质就是课题分离。


树立界限本质上是区别我能掌控的和不能掌控的事。


所以保持自己的界限,不要被自恋者的指责游戏破坏了你的自尊,更不要为了为了证明对方的错而争论,因为这不是你的课题。



(2)非暴力沟通:坚持自己&影响他人


心理学上有个“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的理论,它指的是,人与人在沟通交流时,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他人个人心理状态的理解程度。


在关系中,没有人能完全知晓对方的心理活动,所以良性的沟通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说话有一条万能公式,当你采用“非暴力沟通”法时别人真的会听。


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在于,暴力沟通的人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对方,而非暴力沟通是愿意探索彼此内心的需求。


非暴力沟通有4步:


  • 客观描述事实;
  • 表达内心感受;
  • 说出自身需要;
  • 请求对方回应;


比如文章开头那位网友的例子,因为朋友只把你当作帮TA拍照的工具人,你感觉很糟糕,可以尝试沟通:

“每次出去玩,帮你拍完照,你就自己修图,不理我了;

我觉得你的行为有些不尊重我,把我当工具人使唤一样,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作为朋友,我也有想被你尊重、平等对待;

希望以后我们出去玩,可以相互拍照,能一起聊天.....”




(3)适时退出保护自己


友谊的意义在于内心的呵护与情绪的置换,不开心,就彻底划清界限,“止损”远比“套牢”要好。


与其在这种塑料友情中消耗能量,不如趁早离开。


很多人不喜欢却不离开一段关系,总觉得这样会伤害到对方,所以有愧疚。


心理学上,我们把这些未能完好结束的事件定义为“未完成事件”,它就像一些残缺的圆弧,我们心里潜藏着把这个圆弧画成圆的愿望。


所以有愧疚很正常,但我们要学会跟对方好好告别。


心智成熟后,你会发现:


你并不是在做一件错的事,你只是在选择照顾自己。




写在最后



真正的友谊,不是委屈自己,活成对方期待的样子;不是通过操控对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需要费尽心思成为所谓完美的朋友。


真正的友谊,只需要用最舒服的样子和对方相处;它是动态的,一起成长的;它是人格上的彼此尊重,是平等的、不卑不亢的、温暖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那份久弥坚、如美酒般愈陈愈香的 “真花” 友谊。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