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好评中国丨破解“学术包工头”之困

2025-04-04 17:11:00

□陈晓丹

2025年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指出,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还具体提到,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等等。

事实上,无论是“破四唯”,还是整治滥发“帽子”“牌子”、科研流程管理评估,其核心都是科研资源的分配,这正是科研领域的关键问题。当前科研领域“学术包工头”现象严重,它给科研人员“拖后腿”“使绊子”,严重干扰科研发展,阻碍科技强国进程。

何为“学术包工头”?包工头,顾名思义,指包揽工作,“发包”作业,自己当“头”的中介,其发家致富有压榨他人之嫌。而科研领域的“包工头”,掌握资源却不直接参与科研,通过分配任务、挂名等方式获取利益,因而遭人诟病。

“学术包工头”令人不齿,且危害极大。它破坏学术公平,垄断学术资源,挤压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的空间,抑制了创新;它滋生学术腐败,利用职位身份地位欺世盗名,营私舞弊;它污染学术生态,以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学术不端之风暗流汹涌。

引发“学术包工头”现象的关键原因,是资源分配机制。当前,以领导导向、头衔导向来确定资源分配的机制,貌似是集中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实际上造成稀缺资源、科研经费垄断在“关键少数”手里。如近年来爆雷的许多“学术带头人”成为“捞金高手”和“科研包工头”的典型案例;高校导师挂名多篇学生论文,将之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学术造假案等。

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增长,是推动科技事业的强动力,但分配机制、结构和公平性如果失衡,如果过度依赖头衔和“帽子”,都将造成资源向少数专家倾斜,而对大多数普通科研人员“堵塞”,造成科学界内部严重的“贫富差距”“资源鸿沟”。

另一个原因,则是评价体系的缺陷。长期存在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使那些做实事、创新绩的实践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戴帽子”“挂牌子”的浮夸作风流行,“挂名论文”“搭车论文”“论文造假”“学历造假”纷现。评价体系的缺陷,让科研人员困在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的怪圈,引发人才识别、选拔的误判与不公。

无疑,要终结“学术包工头”现象,就得从源头开始,破立结合,建立新的机制,铲除其赖以存在的温床。

“破”就是“破四唯”。克服评价体系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而重点解决评价中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的问题,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用人导向,将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选出来,用起来,推上去。

“立”就是“立新标”。打破“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怪状,首先要将品德作为评价科研人才的首要内容,让科学精神建立在学术品德上,从根本上堵住学术不端、套用科研经费等行为。其次要细化分类,将不同的人才分开“评”。比如对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等四类人才,要以用定评、评用相适,科学使用评价结果。

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才能在各方面形成合力。让科研经费、学术资源等投入平等惠及,让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制度真正激励,使广大科研人才心无旁骛、潜心钻研,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强国的宏伟进程。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铲除“学术包工头”的生存土壤,让他们在科学精神的朗照下无处遁形。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