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到注水后五彩缤纷的从江县加榜梯田,从平塘县大气壮观的“中国天眼”、“天空之桥”,到凭借“一块屏”,让无数游客奔赴“一座城”的越界影院,从充满“老贵阳新调调”气息的青云市集,到繁花斗艳的毕节百里杜鹃,从村寨到城市,从古朴到时尚,从传统到现代,从自然到科技……
每年4月,毕节百里杜鹃景区色彩缤纷。视觉中国 图
过去一周,“春游贵州 花样澎湃”2025全国文旅达人贵州踏青行活动走进春日里的黔贵大地,在实地感受、沉浸式体验、零距离交流中,对多彩、多元、多面的贵州,有了新的感知,也对贵州文旅何以持续“出圈”,产生了新的思索。拥有“文化千岛”美誉的贵州,犹如一本厚重的书,注定“常读常新”。我们无法奢望靠一次旅行来完全读懂贵州,但以下四个关键词,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贵州文旅正在散发的魅力及其不断“圈粉”的原因,有多一层的理解。现代文旅,本身就是文化+旅游的融合经济。贵州文旅持续出圈,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创新,不断延长“文旅+”链条、拓宽“文旅+”边界。以春游赏花这一时下最为经典,也看似最普通的季节性文旅场景为例,贵州硬是把春日文旅的“赏花经济”玩成了“百花齐放”。4月7日,“2025中国百里山水人车接力花海穿越赛”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鸣枪开赛,吸引了全国117支车队共计417名专业运动员同台竞技。这场比赛,不仅演绎了速度与激情的生态竞技盛宴,也构建了一幅“人在画中跑,车在景中行”的花海新胜景。这只是当地依托百里杜鹃景区进行业态创新,不断丰富游客体验、开拓“文旅+”新场景的一个缩影。
毕节百里杜鹃景区安排的文旅直播大舞台和“花仙子巡游”,让赏花游客晚上也能玩得开心。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如当地还以杜鹃花文化为核心,以《索玛花开》故事为主线,通过“花仙子巡游”+路演的方式将百里杜鹃民族文化、杜鹃花文化讲深、讲透,并结合特色民俗文化,带动夜间旅游消费。“白日赏花,晚上尽欢”的融合模式,让游客获得了更多元的赏花体验,也大大延长了当地赏花经济的“花期”。类似在“文旅+”融合基础上,将赏花经济不断做大的场景创新、业态创新,在贵州并非个例: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在油菜花海中举办了千人蛋炒饭品鉴和登山徒步活动;绥阳县旺草镇推出了“春花·村市”乡村游购活动,打造文创手工、农家餐饮、地方风物、自然“聊”愈、竞技游戏、花海研学等一系列新场景,助力春日旅游升温……以花为媒,通过“赏花+体育”“赏花+文化”“赏花+潮玩”等融合创新,将单一的赏花场景升级为复合型文旅体验,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赏花经济。一方面,游客赏的不再只是花,而是由花延伸出来的,一切可能的关于春天的美好想象与体验;另一方面,传统的文旅经营链条进一步拉长,“颜值”变“产值”的想象空间被有效扩大。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拓展文旅边界,在贵州几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又如,由于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贵州被视为“桥梁博物馆”的代名词——截至2024年,贵州全省在建和已建桥梁共3万余座。其中,全世界桥面距离水面最高的前100座桥梁中,42座在贵州。这也成为贵州“基建革命”的重要注脚。如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特大桥,作为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桥塔,有“天空之桥”之称。当地据此配套打造了贵州桥旅融合示范点——“天空之桥”观光服务区。该服务区除了传统服务区所具备的加油、停车、休息功能外,还有着面对平塘大桥的最佳观景台、酒店、观星台、桥梁科普馆、房车营地等。目前,它成了贵州省首个获得3A景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是交通运输部批复的交旅融合服务区示范项目。
贵州平塘大桥有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桥塔。视觉中国 图
此外,位于安顺市的坝陵河大桥,推出了高空秋千、急速滑降、空中漫步等一系列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不仅增强了游客体验感,还带火了当地民宿和农副产品销售。而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景区。当桥梁也成了旅游资源和文旅场景,这种“跨界”,生动标注了贵州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上的想象力和开放性。因为融合而多元,因为多元而更有魅力。可以说,如今的贵州,从农旅、桥旅、研旅到康旅、科旅、酒旅等等,文旅+百业的蓬勃发展势头已然形成。一些单一化的,甚至看似与文旅无关的载体,在文旅+的融合思维下,都获得了新的可能性,它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也显著扩大了贵州文旅的想象空间。更难能可贵的是,正因为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紧扣地方特色大胆探索,这种融合尝试,并没有陷入同质化和“内卷”之中,而是真正呈现出了“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的多元风貌,让游客不至于产生“审美疲劳”。02
在资源“活化”中,
作为“山地公园省”,贵州的山山水水是发展文旅的重要优势和家底。尤其是在春天,这种优势和特色更显突出。但是,今天人们的出游需求,早就不满足于简单看山看水、“到此一游”。而贵州文旅出圈的另一个原因,即在于巧妙地把静态的山水乃至文化成功“活化”起来,创造了超越于“一饱眼福”层面的多元化文旅新体验。比如,利用山地优势,2024年以来,贵州持续打造特色山地旅游,举办野钓大奖赛、国际攀岩精英赛等山地比赛,并开设了山地自行车、滑翔伞、汽车拉力等近10种户外运动项目,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像万峰林景区,作为黔西南州首家滑翔伞运动基地,已经成为不少国内滑翔伞爱好者必来打卡的飞行目的地。如此一来,山地文旅资源就在过去的观赏、休闲经济之外,开辟出了新的文旅赛道。千万别小看这个领域的市场空间。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助力户外运动参与人数持续增长,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贵州在这方面有优势,并且在行动上也走在了前列。甚至,连梯田这样的传统自然景观也在贵州激发了新的文旅生命力。如2023年,加榜梯田景区正式运营后,当地除了打造观景平台、游览步道等公共设施,还推出了梯田音乐节、山地越野长跑等一系列文旅活动。4月下旬,该景区就将举行“开秧门”春耕大典。下一步,景区还将推进文创店、咖啡店、餐饮店等一些新的业态植入,并拟通过举办梯田时装秀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年轻人来打卡。正是得益于一系列“活化”尝试,正式运营不到两年的加榜梯田已被正式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贵州从江县加榜梯田是罕见的田中有村寨的梯田。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不只是山水,在贵州,大量民俗文化的“活化”,更是诞生了一批现象级的文旅顶流。作为“文化千岛”,贵州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还孕育了1400余个传统节日,形成了“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浓厚文化氛围。依托这样的本土特色人文资源,近年来贵州各地不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一批以“村”字头为代表的标志性文旅项目,如村超、村BA等,以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和浓厚的民族文化传承色彩而在线上线下不断“出圈”。而最新的一例应该算“村马”。公开报道显示,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原先只在过节才举行的赛马活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体育消费,被网友称为“村马”。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来三都水族自治县看“村马”的游客数量超过80万人,同比增长超过2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5%。也就是说,过去只是在特定节日中才出现的、更多属于“内部人”自娱自乐方式的特色民俗活动,悄然变成了可以让游客共享的文旅新场景。这其实就是充分挖掘了文旅资源的潜力。贵州现有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57个“中国传统村落”、1328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可以说,如果没有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化”尝试,这些特色村寨及其蕴藏的特色文化不仅无法转化成吸引游客的文旅资源,也可能影响到背后的文化传承。
黎平县肇兴侗寨的村民为游客表演侗族大歌。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综合课题,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贵州把大量传统民族节庆、民俗活动等创造性地与更大众、通俗的文旅“语言”进行嫁接、演绎,最终获得更广阔的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从而变为特色文旅资源,正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不断焕发新光彩的一种成功尝试。其实,绝大多数地方都有自身的特色资源。能不能将之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文旅资源,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找到恰当的“活化”方式,把静态的景观转化为动态的文旅场景,把传统的留存转化为可持续的现代传播,把束之高阁的“故旧”融入普通人可知可感的生活中。在这个意义上,贵州对于山水、文化的“活化”行动,对其他地方发展现代文旅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03
在科技赋能中,
4月10日,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安顺市拉开帷幕。在开幕式上,贵州文旅数字人“黄小西”的正式亮相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其形象设计巧妙融合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东方女性之美,服饰设计则以贵州苗族元素为核心,尽显民族风情。更显特别的是,在技术层面,其采用先进的虚幻引擎驱动模型渲染与动画制作,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实现人物智能交互,并与贵州旅游大模型、“一码游贵州”深度融合,致力于为游客打造丰富、精准且便捷的贵州特色旅游智能服务体验。长期以来,说到科技,可能没多少人会把它与贵州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贵州的文旅活动中,却又能处处窥见科技的巧妙运用。贵州文旅数字人“黄小西”只是贵州文旅“科技范儿”的代表之一。比如,综合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三维声场等技术创造性打造的“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就构建起贵州长征文化展示的“双子星”,成为近年来贵州红色文旅市场的顶流;再比如,以瀑布为核心,借助舞美、灯光、音响、投影、雾森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光影夜游项目——“夜游黄果树”,更是成为老牌景区黄果树瀑布的新“卖点”……在贵州,科技力量为文旅赋能,还不仅仅是体现在技术性的加持作用,有的更是直接的“科技游”。如中国天眼景区,游客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国之重器”的庄重,还能直接获得前沿科技制造的穿越体验。
位于贵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的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现在已成为网红科普游景区。视觉中国 图
公开报道显示,自2024年秋季起,中国天眼景区新增了一处元宇宙XR沉浸式体验馆,该体验馆运用了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前沿科技,创建了一个异次元空间。游客佩戴VR头显后,可以瞬间从平塘大桥、甲茶瀑布等真实景点“穿越”至元宇宙虚拟空间,探索周边景点的历史文化,并跟随中国天眼接收的外太空信号,进入虚拟宇宙,通过AR技术将宇宙信号转化为音符,完成拼图游戏,从而体验宇宙的诞生与未来。此外,一些以技术为依托的新应用,也在不断丰富贵州的文旅场景。如“低空经济”就已在贵州文旅中走进现实。日前,2025年贵州省改革“一县一试点”项目名单正式公布,其中黄平县“景景串飞”成功列入省级改革试点。这一项目的入选,为贵州省探索低空旅游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示范。据悉,“景景串飞”项目以低空旅游为核心,充分利用黄平县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开通低空航线,将黄平旧州古镇、野洞河漂流、浪洞森林温泉、飞云崖景区等多个景点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游客可以乘坐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等低空飞行器,从空中俯瞰黄平的壮丽山水和古朴村落,感受独特的视觉震撼。未来,这一模式还将在贵州更多景区被复制。在贵州,文旅+科技有着双重面向。一方面,是借助新技术,直接提升和丰富游客的体验感与文旅服务方式。像以“双子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体验,“中国天眼”的vr体验馆、“景景串飞”等,都是增加了新的文旅场景,创新了文旅打开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对游客的综合服务水平。如贵州文旅数字人“黄小西”,以及今年初,贵州上线的国内首个省级旅游AI智能体——“AI游贵州”,都属于此类。作为内陆省份,贵州对前沿科技手段和新技术应用的大胆尝试与运用,其实给游客带来了更多的意外之喜——体验上的、便利性上的。这不仅增添了贵州文旅的魅力,其实也对外强化了一种地域开放形象,而这同样是在给游客制造“好感”。04
在人性化服务中,
如果说“融合”、“活化”、“科技”,这三大关键词,都算得上是贵州文旅创新的手段,属于技术性范畴,那么贵州文旅之所以能够持续打动人、持续圈粉,吸引无数“头回客”,并让不少游客成为“回头客”,另一个最基础的“武器”,其实是“服务”。随着电影“哪吒2”爆火而迎来“新生”的越界影院,就是一个代表性案例。在相关的传播中,人们倾向于相信是“一块屏幕”让无数影迷纷至沓来,但实际上,越界影院的火爆,更离不开及时响应的一连套服务的支撑。
贵阳越界影城有亚洲最宽的IMAX屏幕,吸引各地影迷来观影打卡。视觉中国 图
比如,在获得影迷关注后,该影城就专门推出了夜间接驳车服务,还启动了志愿者服务站等。针对外地游客较多,影城又专门设立了免费的行李寄存处;甚至把特色餐饮、文创市集等直接搬到影城里,主打一站式体验。此外,还与周边酒店、餐饮联动,凭电影票能享受折扣,延长消费链条。一个细节足以让人窥见这种服务意识的人性化程度:贵阳公交特意安排10台应急保障车辆组成“摆渡专线”,根据晚场电影散场时间,将运营时间延长至凌晨1点35分,确保每位观众都能搭上车。在“宠游客”方面,贵州文旅的“细节感”还有很多。如为方便游客赏樱花,今年贵阳推出了12条赏樱专线。甚至,在门票优惠上,贵州也释放了最大的诚意:贵州省公布的2025年贵州文旅优惠活动方案中,其中一条就是在贵州全省国有A级旅游景区推行“一票多日使用制”,游客在参与活动的景区内自购票之日起,5日内可无限制次数进入景区。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等活动。这里有一个背景值得介绍:贵州是全国罕见的真正拿真金白银来请游客为自己“挑刺”的省份。公开报道显示,自2017年5月举办首届“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以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已连续举办8届该活动。活动自上线以来,浏览量已达1000余万人次,留言评价、投诉举报、留言吐槽、意见建议总量突破450余万人次,收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建议2500余条,发放活动奖金200余万元。另外,随着由“网红”变“长红”,贵州也在持续提升全方位的游客服务接待能力。比如,开展旅游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导游、旅游商品、民宿管家、讲解员等7个行业大赛,致力于推动服务品牌化建设。一个地方的文旅服务,归根结底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贵州今年在这方面就提出了一揽子目标:加大涉旅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规上(限上)涉旅企业100家以上,引进涉旅头部企业5家以上。同时,大力引进专业化文旅项目运营管理团队;大力开展住宿业、餐饮业服务品质提升行动,新增五星级饭店5家、培育四星级标准饭店40家,新增民宿经营主体1500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培育一批标准化、连锁化精品“黔菜”,推动农家乐、小饭店等规范发展;推动旅游商品提档升级,培育一批“贵系列”品牌精品,开发一批民族民间工艺品,打造6条旅游休闲街区,更好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事实上,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所聚焦的三大要素中,就包括服务。这其实是对文旅发展规律的一种积极顺应。因为一切的文旅资源、场景、消费,最终要让游客满意,形成高效的效益转化,最终都离不开人性化的服务。不夸张地说,服务水平才是一个地方文旅发展高度的决定性因素。在贵州,我们看到了这种坚持。
春天的铜仁梵净山野花遍地。视觉中国 图
这种坚持背后,包括文旅+”融合发展的广度、各类资源“活化”利用的深度等,还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因素,就是贵州在文旅发展上的“高位推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贵州是全国少有的,很早就把旅游产业化摆上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明确将旅游产业化上升为全省发展主战略的省份之一。正是因为有着全省层面的高位推动、系统谋划,贵州文旅无论在对外宣传、资源整合,还是业态融合、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更强的共识、更明显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更突出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出更显著的发展效能。有两个细节可以参考。一是,自2006年以来,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已连续举办十八届,成为彰显贵州文旅产业成果的金字招牌;二是,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在“进一步凝聚力量推动产业发展”中,专门强调“持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效”,并作出大篇幅的系统性部署。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久久为功、必有所成。一个地方的一时走红,可能靠的是运气。但长红,从来没有捷径。贵州文旅能够维持“高人气”,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化学反应”的结果,既得益于先天优势的被有效激发,更离不开后天的持续努力。“融合”、“活化”、“科技”、“服务”四大关键词,只是理解贵州文旅的成功和努力的一个维度。而瞄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的贵州,也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继续迈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达成一种共识:如果你要感受四季的分明,可以去贵州;要探寻多元化的特色民族风情,可以去贵州;要领略文旅与前沿科技碰撞所释放的别样魅力,可以去贵州;要体验细节感满满的“宠客”服务,可以去贵州。不妨就从春季开始,去黔贵大地开启关于山水、人文、科技与人间烟火的多重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