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贸易变局来临,香港奋力营救航运业

2025-04-12 18:42:00














(按照目前港深两地的港口分工,前往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的货物,往往通过驳船运到中国香港后再进行转口贸易。摄影/焦建)
























中国香港特区号称拥有“海陆空”三个港,其实仅空港具有相对明显的竞争优势。贸易压力袭来之际,航运等物流行业将如何借力?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国际贸易环境风高浪急,中国香港特区的多个相关行业近日纷纷出招自救。最新的典型一例,便是受进出口贸易直接影响的当地运输与物流业。一系列当地业界此前曾呼吁多年但未有明显进展的提升规划及改革措施,近日频频曝光。

“中国香港不能漠视此次波浪有多大、有多高。”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近日透露称,“关税战对当地物流、航运及航空界带来持续的不稳定不明朗因素。当前急务,是如何应对全球货量交易减少。”

4月10日,陈美宝在中国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特别会议上进行开场发言,透露了当地在运输基建、航空、航运及物流四方面未来的重点工作。她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思路的核心基础,建立在当地相关业界正逐渐把业务中心由美国转向其他市场的预判之上。

为让中国香港的能力和服务均能配合此次市场转型,当地相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修订法例便利转口、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协作“拉货”等内容。其中一些措施例如修例,被认为不乏新意。但在是否涉及存量竞争方面,也可能带来争议。

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或许是陈美宝所指出的,“以往特区政府倾向于由市场自寻出路,此次政府会‘站得靠前一点’扮演带领角色。针对行业未来如何发展提供更多具体导向,将规划更多政府领导的示范作业。”

当前全球贸易危局之下,中国香港特区的运输及物流业具体将如何自救?大致可分为几个具体方面:

首先,认清现实。这已是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多个政策性司局近日均在采取的必选动作。以运输及物流局为例,其在近日内连续接触业界的不同人士后得出结论:虽香港并非首次面临此类情况,国际化也让其有“韧性”,但的确要“面对现实”,即在全球贸易均受关税战影响下,可预期的交易货量会减少,业界亦逐渐将重心由欧美转往其他市场。

在这个可能会萎缩一段时期的贸易环境当中,中国香港特区的航运市场从欧美向其他地区转移,其实已持续了近10年时间。按照陈美宝的解析:目前中国香港特区的贸易主力吞吐量是亚洲区域,虽然个别市场份额未必很大,但综合中美洲及南美洲后,整体的吞吐量已超越北美洲。

其次,“拉货”到港。为顺应前述新变化,当地业界正在采取新的思路进行尝试。因此,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未来也将会重点协助业界开拓新兴市场、寻求新增长点。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更主动出击,“拉货”到港。

在此之前,中国香港与深圳盐田这一对相互临近的港口,大致处于按地域进行合作分工(当然也不免竞争)状态。具体而言,来自重庆、成都的商品,以及输往欧美地区的货物,由盐田港负责出口;前往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的货物,则通过驳船运到中国香港再进行转口贸易。

此处拉货的含义,则因此有二:一、通过推销香港的港口服务,与重庆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内陆城市建立跨省的物流通道;二、与更多的大湾区港口商讨类似与盐田港的合作,争取做大出口量。

2025年3月,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了当地与“港口社区系统”(PCS)有关的拨款申请,旨在提升香港的港口数字化发展,将航运、物流及产业链中的相关单位纳入同一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中国香港也希望将其与内地及其他港口的相关系统进行对接,以此加强港口协作。

第三,修订条例。从竞争力角度来看,中国香港特区虽号称拥有“海陆空”三种港口,其实仅空港具有相对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与航运等对成本较高的方式相比,空运主要为高货值的小件商品,对时效性及网络的通达性要求更高,相对不太计较成本。

在此方面,除了香港机场三跑道系统于2024年下半年启用,中国香港也在与东莞合作“海空联运模式”的空港中心。建在东莞的第一期永久设施,有望在2025年内完成。

在此基础上,中国香港有六成左右的航运货物为转口贸易,如何将航空货运的优势进行移植,陈美宝则对此透露称:2026年特区政府将修订立法,厘清转口货物定义,目的就是把现在航空转运货物可豁免许可证报关的安排,扩展至海转空、陆转空等多式联运货物。

为了杜绝手续减少后可能衍生出的走私现象,中国香港特区正酝酿在葵青货柜码头拨出地皮用作监控区,目的就是确保货物完整正常转口。

为抢抓高增值的海运服务,按照4月10日陈美宝在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特别会议开场发言时透露的信息:中国香港也将会优化现行的航运业税务优惠措施(包括为营运租约下的船舶出租商提供船舶购置开支的税务扣除)。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在2026年上半年提交有关条例申请,旨在为符合资格的大宗商品贸易商提供半税优惠。

在此基础上,中国香港特区也将重视业界屡次提及的扩大航运网络建议。例如深化与国际港口及船舶之间交流合作、扩大航运网络。在此方面,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已就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与埃及和欧洲多个港口商讨合作,今年下半年将在中东增设船舶管理办事处,吸引更多船舶在港注册、做船舶融资。

“以往业界只能各自筹谋,不知道或者看不通。上述一系列策略则旨在让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能配合市场转型,因此政府此次会‘站前一点’。”陈美宝称。

4月11日,中银香港则发表报告建议称:中国香港应加强海空联运,坚持国际贸易、航运、金融中心“三位一体”综合发展。

“航运中心建设不仅事关贸易,还与国家战略布局尤其大宗战略物资稳定运输有密切关系,而空运在香港对外商品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未来香港可加大运用国际航空枢纽货运机场及其他相关的物流配套安排,在跨境运输上进一步结合海运与空运各自的优势,强化海空联运统筹运作,为香港航运业开拓新机遇。此外,香港可在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出口信用保险、航运保险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促进三大中心协调发展。”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严峻指出。

图片

责编 | 秦李欣

图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