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你家“压箱底”的故事我来存!宁波千年书院开启“记忆银行”

2025-04-26 10:06:00

活动现场。本文照片由潘旭光摄

四月的宁波,春意盎然。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四明山东麓的桃源书院,在青山环抱中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

4月25日,“新天一藏书”项目在此正式启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书院,再次成为文化传承的焦点。

千年文脉的新篇章

桃源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年间,由“庆历五先生”中的王致、王说叔侄创办。

书院曾以“酌古堂”为名,后迁至桃源溪边,得宋神宗御笔赐名“桃源书院”,与岳麓、白鹿洞等书院齐名。

千年以降,书院虽历经兴衰,但其文脉始终未断。

2012年,在甬籍学者傅璇琮与宁波企业家翁国伟的推动下,复建后的桃源书院成为传承浙东文化的一个载体。

范钦后人范蓉(右一)代表范钦文化研究会向桃源书院捐书。

此次“新天一藏书”项目的启动,正是对桃源书院千年文脉的延续。

项目由桃源书院与范钦文化研究会联合发起,旨在征集与收藏各类图书,尤其注重个人回忆录、家族史、企事业单位志等“时书”,以填补当代民间历史记录的空白。

藏书精神的当代传承

藏书文化是宁波的重要文化标识。明代范钦创建的天一阁,以其独特的藏书理念和保护机制,成为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范。

启动仪式上,范钦后人范蓉代表范钦文化研究会向桃源书院捐赠了《范钦诗文选》和《天一潭》论文集。

范蓉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典籍的交接,更是范氏家族‘代守芸编’精神的千年回响。”

范伟国(中)与表弟丁宁向桃源书院捐赠200余册书籍。


范钦文化研究会发起人范伟国与表弟、北京大学美学学院副院长丁宁联合捐赠了200余册书籍,涵盖个人著作及珍藏典籍。

“当古籍的函套被轻轻开启,我们打开的不仅是尘封的册页,更是通向文明星空的阶梯。”范伟国呼吁更多人参与藏书事业,让“新天一藏书”成为“一部永不落幕的文化长卷”。

“我还希望通过这一项目,让藏书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既收藏纸质书,也纳入电子书,真正做到传统与数字并蓄。”范伟国说。

沙耆研究专家史美章(右)捐书。


文化名人的捐赠成为活动亮点。

沙耆研究专家史美章捐赠了一批珍贵藏书;宁波工程学院教授竹潜民,作家邱闳、天涯等文化界人士也纷纷献上个人回忆录与著作。

竹潜民以“胶片为笔,岁月为幕”为题,分享了书籍作为时代载体的文化意义。

未来:民间人文研究的新基地

“新天一藏书”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口述民间历史和民间人文研究的重视。

宁波自古人文荟萃、家学绵延。

“那些记录当代社会风貌、普通人生活的书籍,如个人回忆录、家族史等,这些作品看似平凡,却是构成民族历史的重要碎片。”桃源书院副院长桂维诚指出,“无数的个人史、家族史汇聚起来,才能形成真实的民族史。”

桂维诚即兴赋诗。


“春绿桃源曲韵扬,共襄此举谱新章。千年文脉承先志,满座良言酌古堂……”桂维诚即兴赋诗,道出了项目背后的文化深意。

桃源书院秘书长叶立标建议,“新天一藏书”项目可着力发掘宁波地方文化中尚未系统整理的珍贵资料,如民间回忆录、口述历史、家族手札、地方艺术档案等。

“这些散落在乡野民间、寻常百姓家的文化碎片,恰是地方文化肌理中最鲜活、最本真的部分。”

海外宁波人研究会会长孙善根捐赠了“宁波帮”研究专著和地方文史书籍。他表示,“藏书不仅是保存过去,更是为未来留下见证。”

“新天一藏书”项目将在桃源书院落地生根,成为民间人文历史研究的重要平台。

项目计划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珍贵典籍得以更广泛传播;同时,书院将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学术研讨,吸引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

#宁波头条##宁波##宁波身边事#

记者 黄银凤

编辑 傅婷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