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第33期解放书单

2025-04-23 06:46:00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重写大历史计划“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系列”中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演进,旨在讲清被诸多后起认知遮蔽的新文化运动本身的历史事实。

受五四运动影响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从之前的思想启蒙演进到社会化的文化运动,引起《新青年》内部的分裂,胡适等骨干成员对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抱有疑虑,陈独秀和李大钊则积极响应并投身其中,并最终影响进步青年逐渐转向政治革命。

尚未出版的第二部主要描写“新文化运动的下限、后续以及历史叙述的形成”,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后来叙述与认知形成的历史。两部书的重心虽有不同,但厘清新文化运动的事实与认知的复杂关系,将事实与认知放置于时序与逻辑相符的本来位置,呈现新文化运动整体真相的理路则无二致。两部书依照原有的时空顺序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与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合为一体,构成比较完整的新文化运动史。

史学研究,首重时、地、人三要素。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现在通行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在涉及新文化运动发生演变的时、地、人三者时,都不无错位与不尽不实之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新文化运动的发端入手,将文本及其承载的史事复归时、地、人的本位,成为理解新文化运动整体的关键突破。

其一,时。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多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又因《新青年》本身涉及《青年杂志》的创刊与改名、《新青年》北迁及五四运动的爆发,形成1915年、1917年、1919年的发端诸说。事实上在五四运动之前,时人并无“新文化运动”这一集合概念。五四风潮稍退后,国民党人紧接着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试图解决将五四运动引向何方的问题。正是在这两份杂志上,国民党人士率先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

其二,地。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关系的误判,导致一般以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最初的主场是在以江苏教育会为枢纽的东南一带。与此对照,由于陈独秀被捕、胡适态度保留,主办《新青年》的北大教授群体对于新文化运动较为疏离,参与三方共谋的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实为江苏教育会的代理人。陈独秀出狱后,敏锐把握到新文化运动的巨大潜力,迅速加入新文化运动的行列,很快升华为运动巨子,其活动场所也主要是在上海。

其三,人。通行认识中,北大《新青年》群体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动者。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国民党、江苏教育会联手发动,以延续五四运动反对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未竟事业,用文化运动的形式推动国民革命的社会运动。蔡元培、蒋梦麟、江苏教育会及国民党方面虽与陈独秀、胡适关系不错,但在推动新文化运动事业上却并无沟通联系。《新青年》同人,除陈独秀、李大钊先后予以呼应鼓吹外,胡适明确表示不赞成,甚至认为使得新思潮运动变质。与北大多有渊源的少年中国学会,则构成从《新青年》前期的新思潮转向五四后社会性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环。

桑兵先生重视事实与认识的区分,既考究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演变,又把握后来叙述的形成及本意,揭示历史叙述之所以如此的要因。两者一体推进,各安位置,重建历史叙事。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清晰地指出,造成新文化运动事实混淆不清的重要症结,在于将五四前的新文学与新思潮、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三者混为一谈。之所以混为一谈,则缘于三者本具有相互联系的递进关系,且各有不同的重心、诉求与特征。

总体而言,“新文化运动思想上的确受《新青年》的影响,并将新思潮扩展到全国和社会各界,舆论又奉《新青年》同人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顺序,变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倒置叙述,从而掩盖了《新青年》内部分歧所体现的近代中国两种不同趋新取径的矛盾冲突”。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因此出现混淆。

以事实而论,后来的叙述与历史的发生一样,同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前一时序的历史事实为叙述,转入后一时序中,便化为后一叙述中的历史事实。关键在于,厘清事实与时序的对应,知其演变的路径,疏证各层演变之所以然,既把握史事演进的时序脉络,又分清后来叙述与历史事实的重合与分别。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书在区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与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恰当定位,以考镜源流的办法,重建基本史实,剥去原先遮盖于历史事实之上的认识迷雾,并将之返还到历史应有的脉络中,以勾勒来龙去脉的方式,再现新文化运动历史与逻辑相符的进程——“按照历史进程,新思潮(包括新文艺、新文学等)激发了五四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催生新文化运动,而以文化为形式的社会运动推动政治革命。按照逻辑顺序,则是思想启蒙导致社会运动,社会事业受限,再进而转向夺取政权以改造社会的政治运动”。相关事实的重现,为进一步贯通与此关联的近代历史整体脉络打开了广阔空间。

扼要而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升了对新文化运动全过程与各层面的认识,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为:其一,从新文化运动发端时的时代议题出发,厘清五四前的新思潮、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联系与区别,澄清被后来叙述遮盖多年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事实;其二,在澄清事实与认识的基础上,将后来者认识的紊乱与当事人因理念错杂而导致的困惑相区别,确定时、地、人的恰当位置,再现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脉络,重建叙事;其三,以回复时人真议题的方式,超越后来分科与后设议题的局限,示范将近代史研究由粗放上升为精耕细作的治学法则。(作者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桑兵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

原标题:《第33期解放书单|新文化运动的重识与再现》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於梅舫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