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免预约免刷证,融入生活圈 上海有个高校校区没围墙

2025-04-15 12:52:00

公共社区和科技园区间,“隐藏”着一所大学的新校区——无需预约,不用刷身份证,没有围墙,更找不到校门。

在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市民能像逛街一样逛大学。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推动了文化资源共享,也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

校区融入园区社区

去年底,位于复旦大学主校区东北侧约1公里处的这座新校区正式启用。

一栋建筑,一楼是书店,二楼是图书馆。市民来到这里,既可以在一楼买书,也可以上到二楼,和学生们一起阅读。

不仅可以逛图书馆,市民还可以与学生共享整个新校区的户外空间。

校区这边,居民小区连片、小店云集,烟火气扑面而来;校区那边,隔一条马路就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园区集聚着4500多家企业,与在此工作、生活的17万人。

学校与周边社区、科技园区融合发展,形成开放式教育商业综合体。学生、市民、员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资源面向公众开放

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区,镶嵌在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间,知识氛围浓厚,创业精神涌动,生活气息十足。

管理学院政立院区运营管理办公室主任黄昊介绍,为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校方在教学区设置了门禁。A楼、B楼作为教学楼,配套商业向公众开放;C楼囊括了剧院、博物馆、运动中心等服务功能,整栋楼没有门禁,全部面向公众开放,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部分。

“我们的专业剧院拥有700多个座位,将由专业演艺公司运营,计划年均演出超百场。”黄昊说。

毕业于管理学院的雷女士就住在附近,她常来新校区。“校区跟社区融合得很好,我来办公或约同学喝咖啡,都没有拘束感。”她说。

协作打通机制壁垒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荆勇一直在杨浦区的科创企业工作,见证和参与了“三区”融合发展。

荆勇介绍,复旦大学与杨浦区着力建设新型协作机制,聚焦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产、学、研互融互动,政府、企业、高校、园区与社区打破圈层,激发创新活力。

“每个科研项目需要的资源不一样,我们必须对接好市场,才能保证这些成果更好落地。”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介绍,技术转移中心是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保姆”,提供信息、资源等一系列服务。中心邀请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复旦科技园等单位和公司代表,走进“潜力股”实验室,现场了解科研进展、提供相关服务。

“不仅打通有形的围墙,还要打通无形的围墙,让高校的智力资源向杨浦区溢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李正明说,“大家相互协作,共同消除信息、机制上的壁垒,努力把人才高地打造成科技成果产业高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07 版)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